卢沟晓月映古城 文旅融合启新篇阅读数
11月5日
《北京晚报》报道
《大城之变 | 卢沟晓月映古城 文旅融合启新篇》
一起来看详细报道
宛平
这座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
因“七七事变”被镌刻进民族记忆
如今以“博物馆之城”的新身份
焕发出新活力
从“历史见证者”到“文旅新空间”
通过“馆桥城园”一体化运营
顺畅的参观路线串联
让文化旅游功能与历史纪念功能协调统一
打造京西文旅新目的地

《北京晚报》2025年11月5日版面
从一条街到一座城
早上八点半,深秋的晨光里,一个操着粤语的旅游团已经来到卢沟桥头,唤醒了静谧的宛平城。
从西城门进入宛平城,穿过瓮城,一条主街一眼望不到头,两侧的树上挂着诗句灯带,街巷两侧店铺林立。
城门楼南侧,曾经被民房阻断的空间如今已经打通,不仅亮出了城墙,还形成了一条环城道。你可以顺着城墙根儿走下去,右侧是巍巍的城墙,诉说着时光的沧桑,左侧是刚刚修缮打造的城墙下空间,各具特色又与城墙相映生辉的房屋,还有绿地、小广场、露台……你能想到未来这片区域的市井烟火气和那份惬意。

改造后的城墙与民居。
北京人对城墙有着特殊的情感。距今已有380多年历史的宛平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是华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高大的城墙多年来一直“闭门谢客”,2021年,丰台区启动了宛平城解危和整体保护提升工程,“亮出南城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施工团队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小心翼翼拆除南侧城墙周边的非保护性建筑,对城墙本体进行修缮加固,让城墙具备了开放条件,并于今年9月2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宛平城巍峨的城门楼。
登上宛平城城墙,巍峨的城门楼、宽阔的城墙、高大的垛口……走着走着你会看到宛平城的角楼、敌楼、中心楼还有巨大的夹杆石,抚摸着斑驳的墙砖,能够真切感受到这座卫城所留存的历史韵味。
登临露台换个角度看古城
宛平城内商户的露台为游人提供了另一种感受古城的方式。东城门内,一家名为宛平熹玥的特色水饮店,打造了一个满满松弛感的露台。几张矮桌,几把露营椅,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草垛,还有屋檐、老树的枝丫和不远处的城门楼,构成了一幅古今融合的画面。不少人喜欢拿杯饮料,在夕阳洒下的光晕中,与古城门楼合张影,氛围感瞬间拉满。
从一座馆到一城馆
如果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宛平博物馆之城的“脊梁”,那么如今散布在城内大大小小的十来家特色博物馆、类博物馆,便是它的“毛细血管”,共同丰富着宛平城的文旅体验。
宛平城里的博物馆,大多由旧商铺、民居改造而成,面积不大,但主题鲜明,涵盖了军事、医疗、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大馆引领、小馆补充”的文博格局。
曾是明清时期兵营的拱极营,如今变身清兵营和古代冷兵器展馆,小到一枚箭镞,大到一整套将军铠甲,展示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魅力。这里不仅是展馆,还深入参与到宛平城的文旅活动中,日常的射箭体验,节庆时的“正时仪式”表演,将明代报时、换岗等场景再现。“将军”还会带着“士兵”从这里出发,在城内巡逻,吸引游人争相打卡。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宛平城掀起文旅热潮。
在赤脚医生博物馆,有些卷边的《农村医疗卫生手册》、锈迹斑斑的听诊器、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药箱……一件件展品,让人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守住群众健康第一道防线做出的努力。如今中国的医疗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二层设置成了智慧医疗小屋,展示智慧医疗的相关场景,展示、售卖医院的文创产品,节假日活动期间还有大夫坐堂问诊,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得到健康处方。

留声机博物馆。
“在大众篆刻体验馆刻一方属于自己的印章,在古砚博物馆看从汉代到明清的古砚流传,在宛平县衙里看宛平记忆专题展,逛累了还能到留声机博物馆里喝咖啡,听百年前留声机的乐音……”家住西苑附近的“00后”张薇是一名文博爱好者,最近喜欢上了逛宛平城。坐着地铁16号线,直接到宛平城站,她很喜欢这里的体验:东西长640米,逛着不是很累,体验感满满!
的确,打造宛平博物馆之城,丰台文旅集团充分利用城内空间,拓展文博功能。在城墙上,北京首个以古城墙为背景的主题摄影展——“城墙上的记忆——‘气壮山河·伟大丰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摄影展”正在展出。109幅定格历史瞬间的珍贵老照片,再现了从“七七事变”爆发到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壮阔历程,照片与身后的城墙相互呼应,形成了“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独特观展体验。

北京首个以古城墙为背景的主题摄影展“城墙上的记忆——‘气壮山河·伟大丰碑’”正在展出。
小城会客厅里的“家国万象”
一进宛平城西门,就是小城会客厅,这里刚刚上新了“家国万象——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从宏大历史叙事到日常生活细节,展现着学子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理解。
穿过小城会客厅里的一扇门,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小城会客厅”二期合院。这里有庭有院,有正在布置的新展览,有举办活动的空间,将于明年开放。
市政基础设施的重构、主街业态的布局调整优化、西南城垣的业态布局……就像小城会客厅一样,宛平博物馆之城,还在不断演进中。

宛平城全景。丰台文旅集团供图
从大流量到真“留量”
宛平,从来不缺流量,无论是卢沟桥宛平城的厚重历史,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民族记忆,都为这座城带来了大量的游人,每年数以百万计。“流量”如何变成“留量”?
品茗休憩有好去处
阿远是一名导游,以前对于带团来宛平城,他是有些纠结的——“吃饭休憩的地方也没有。”如今,他能够给游客安排很丰富的活动了,看桥、看馆、登城,逛宛平城!
年轻人喜爱的咖啡、饮品,这里有!最早入驻的人民咖啡馆,长期“霸榜”大众点评卢沟桥地区咖啡热门榜第一名,还有以博物馆形态入驻的留声咖啡,有评书演出的宛平熹玥coffee&bar……
一家名为“澄茶”的茶饮店,二楼是大众篆刻体验馆,小露台上,时而会带给游人惊喜——暮色四合,一盏灯,一个人,一把琴,悠扬的乐曲声响起,或是《我和我的祖国》,或是《五星红旗》,或是《打虎上山》……人们在街巷驻足仰望,跟着哼唱,收获刹那间的感动。
精品文创一站搞定
到旅游景区打卡,怎么能不带些文创礼物?宛平城里,不仅有卢沟桥礼物店,还有北京文创集合店,汇聚了首都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40余家国内外知名文博机构及文化遗产地的精品文创资源,让你一站搞定!
饭店添了“博物味道”
曾经一家饭店也没有的主街上,如今已经汇聚了八方美味。老北京的“馄饨侯”,连锁餐饮“南城香”,混搭了齐齐哈尔和贵州风味的“鸿雲楼”,快餐“万国福地火烧夹”,市井港味的“阿姐炭炉牛杂煲”……

记者发现,就是饭店,入驻宛平城后也添了些“博物味道”:“馄饨侯”的一面墙上,展示的是其源自1946年的历史,《北京晚报》上关于馄饨侯的报道被装裱起来,放大展示。义利面包店里,身高85厘米的“卢沟晓義”巧克力狮子占据C位,告诉大家他们是中国第一家制作巧克力的企业,还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业态合理配比打造动态文化空间
“我们不是要把宛平城变成一个‘静态的博物馆’,而是要让它成为一个‘动态的文化空间’。”丰台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胡振兴介绍,在打造“博物馆之城”的过程中,他们从游客和居民的需求出发,规划了多种业态合理配比植入,40%是博物馆及类博物馆空间,30%是文化产业空间,其余空间用于餐饮等服务业态,未来还将引入酒店业态,形成一个有着“宛平味道”的博物馆聚落。
方便了游客也惠及当地居民
“8月份开业以来,每天光馄饨就能卖出700多碗。”馄饨侯店面负责人穆慧妍告诉记者,每天进店的人数达到1200人左右,他们还根据游客和周边居民的需求,增加了豆汁的销售,“本地居民是真爱喝的,外地游客则是要尝尝老北京的味道。”
这些生活业态的引入,不仅方便了游客,也惠及了当地居民。比如义利Bread概念店就颇受周边居民欢迎,主打现制现售,常常上架即空。住在宛平城东门外卢沟桥北里小区的居民楚师傅抢到了货架上最后一个现烤版的“果子面包”,“从小就爱吃义利面包,家门口有了现烤版,就是太抢手了!”

图源:北京市商务局
国庆中秋假期8天迎客33万人次
“中秋的宛平城,太有氛围了!”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中秋晓月文化节”让宛平城“爆火”。“胜利之光”点亮卢沟桥、3D光影秀“开启”宛平城、人造月亮在角楼上升起、以城墙为幕布的电影院给人们留下许多个记忆点,短短8天就有33万人次走进宛平城。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宛平城游人如织。
“我们绘制了一张到2035年的蓝图,‘馆桥城园’一体化运营,通过顺畅的参观路线串联,让文化旅游功能与历史纪念功能协调统一,打造京西文旅新的目的地。”胡振兴说。
这不,醋文化博物馆、朝花阁花艺、华夏积木、宛平印象旅拍等众多业态已经进驻了宛平城,永定河·宛平河畔公园群生态健康跑在卢沟桥头发令……未来,随着西南城垣业态布局,宛平城还将继续丰富文博业态,引入更多特色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同时策划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商旅体活动,为这座拱卫京城的古城不断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来源:北京晚报、北京丰台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