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左公柳的传说阅读数
平凉柳湖公园内有五六十棵两三人才能环抱的大柳树,虬枝苍劲,形态各异,人们叫它“左公柳”。
这种柳树学名叫旱柳,是西北地区耐旱易活的树种之一。为什么叫它“左公柳”呢?这可是大有来历的。

清朝同治年间,我国西北邻国浩罕汗国,在英国的幕后支持下,派阿古柏率军侵略我国,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土地,沙俄侵略者趁机占领了伊犁。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同投降派抗争,终于赢得了朝野广泛支持,继而又接受重任,挂帅西征。为了表明自己与沙俄血战到底的决心,他让部属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不能收复新疆,将以死报国。

但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远离山清水秀的家乡,本就深怀留恋之情,因此一进入丝绸古道,看到这里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便有一些士卒偷偷开小差,一时军心涣散。左宗棠看到此情此景,心急如焚。
一日清晨,左宗棠升帐点卯,开言讲道:“本督夜来一梦,梦见大军正在行进之中,忽见电闪雷鸣,万马嘶叫,队伍乱作一团,本督正在惊疑,却见天门大开,有一青鬃烈马从天而降,只见那马青毛青鬃,口吐青云,站立道旁,望着本督嘶鸣不已,本督惊醒,却原来是南柯一梦,众将士给本督参详参详,不知是吉是凶?”

帐前将士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军中一个小吏站了出来,这小吏生得聪明伶俐,善于揣摩人的心思,他略微思索一番,上前跪下言道:“以卑职之见,此乃天神示兆,相助大人矣。”“何以见得?”小吏往上再跪,朗声说道:“诸位三思,道旁站立青鬃者,树也;嘶鸣不已者,呼唤大人之意也。我等湖湘子弟,惯见山清水秀、树木葱茏,此地连年战乱,田地荒芜,满目疮痍,令人不堪忍受。若大人命士卒道旁遍植树木,一改苍凉之象,既可造福民众,又可缓解大军思乡之苦,这不是天助大人吗?”众将士听了,齐声称妙。

于是,左宗棠传下令去,所有将士,人人携带树苗,一路走一路栽,每棵树挂上栽种人姓名,每隔一段距离挂一盏灯笼,避免树木夜间遭到破坏。左公与军士一样,身先士卒,亲自携镐植柳,他们把树当成了自己的军旅伙伴,绝不容许有人破坏。自古河西种树最难活,可是在左公的倡导和督促下,由于措施严厉,没有几年工夫,左公柳绝大部分都长大成林,人们看到的是树成行,柳成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俨然已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100多年后,这些粗大的杨柳虽然皮爆体裂,疮痍昭昭,然而却苍劲虬韧,铁骨铮铮,每到夏秋时节,绿荫匝地,显示了固守绿洲的顽强生命力。至今左公柳庞大的身架上,那些密密的细长如刀刃的叶片,年年都在传递着新春的信息,传递着左宗棠和潇湘子弟“绿满天山”的期待。

光绪六年前后,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至乌鲁木齐,左宗棠率部“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平凉柳湖的大旱柳就是从那个时候留下来的。为纪念湖湘子弟为民造福的不朽业绩,后人将左宗棠和部卒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摘自《魅力崆峒》
-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环游号立场。

